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京歌”要得 “京歌化”却要命

2018-01-14 京剧苑

第一次听京歌是“文革”晚期裘盛戎出来唱伟人语录。语录是大白话,无辙无韵,谱曲、演唱都太难了,但裘先生居然唱得韵味十足,那是他的“最后之晚歺”,不久衔恨离世。相比之下,张君秋、李世济、李维康所唱的伟人诗词,没有脱离京剧的传统旋律,但板式归属飘忽变幻,无法明晰判断,有点像“无标题音乐”,更像煞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拼盘。戏迷们无以呼之,便戏称之为“京歌”。

京歌保留了京剧旋律之美,因而自有其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,特别是:它易于为青年人(尤其是大学生)接受,青年人爱上京歌,也就离爱上京剧更近,假如众多青年人因京歌而对京剧着了迷,京剧则幸甚矣!

为了吸引年轻人,应大力发展京歌。但不是赶堂会式为某项盛典创作京歌,这种京歌绝无生命力可言。当前最好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古典诗词中,选出适宜篇章,创作精美的京歌系列,然后推向校园及社会,这比将样板戏送入学校更妥贴,也更易避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尴尬,而且还更易于推广,因为人人都在语文课本上读过。记得前些年于魁智就表演过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,唱腔、舞蹈及服装设计都相当漂亮,古色古香,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。



至于把新编戏的唱腔弄成京歌化,却是遗害无穷,是万万要不得的!



京歌不是京剧,只是从京剧音乐派生出的一种副产品,它游离于京剧之外,因此,尽管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,但绝不能当做京剧传统唱腔的一种延伸、发展,它是另一种东西。然而要命的是:新时期以来,新编戏唱腔设计京歌化,己成为浩淼主流,新锐作曲家们似乎下定决心要颠覆京剧“板腔体”这一基础性的音乐框架,千方百计要出“新”出“奇”,以免被领导或评委们指责为僵化、低能、墨守成规、不敢突破。结果很多优秀的剧本尽管唱腔设计十分新颖,但由于严重与京剧传统背离,陷于京歌化泥淖,让铁杆戏迷听得迷迷糊糊,无法追摹学唱,因而产生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陌生感,只好权当“热闹”来看,顶多看过两遍后便纷纷转身,不再回顾,更遑论普及推广。


没有观众追摹学唱的京剧剧目,注定要昙花一现而早夭,这己被近二百年京剧发展史所证实了的。(武戏另当别论)



创新是永恒的需求。所有大师都是靠创新创出来的。梅兰芳借鉴河北梆子创出“南梆子”,四海靡然相效,形成“无戏不南梆”的局面;程砚秋因受好莱坞影片《璇宫艳史》音乐的启迪创出了《锁麟囊》二黄慢板的那句经典大腔(“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”),其水平之高,至今仍无人超越;裘盛戎、李慕良借鉴汉调《七擒孟获.仰面朝天一声叹》而创出“我魏绛…”红火至今,而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“这些兵”又显然借鉴了“我魏绛”…这些作品也“新”也“奇”,但都不脱离京剧固有的板腔体大框架,戏迷不但无障碍接受,还进而着迷追摹学唱,于是都成了唐僧肉,为京剧增了值,添了寿,作了贡献。

这些年,专家们一提创新就要呼吁“突破”,实际上,把创新与突破混为一谈是一个重大误解。创新是加法,是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增加更新更美的东西;突破是减法,意味着在传统身上先剥离、抛弃、打碎什么,然后再推出新东西,也就是所谓“先破后立”,这种批判性继承本来不是坏事,但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谨慎从事,须知:尊重传统是一道不容踏踹的底线。可惜,由于新锐作曲家们对传统的认知有限,更缺乏敬畏感,所以他们“破”起来像李逵抡动板斧,而“立”起来的则只能是不伦不类、非驴非马的东西。结果是一路编来,洋洋洒洒一部接一部,成活率却几乎为零。


45 33324 45 15231 0 0 955 0 0:00:34 0:00:15 0:00:19 3005们在全剧的边角地带,也会安排一些传统的东西,但在核心地带就大搞京歌化,以呈现其“才华”,有些主要唱段,由于创作时灵感井喷而失了控,结果导致 “脚踩西瓜皮-滑到哪里算哪里”。比如大制作《赤壁.草船借箭》中孔明、周瑜、曹操的轮唱便是明显的例证。这段唱以“二黄原板”为基准,显然碰上了“男(大嗓)怕西皮、女(小嗓)怕二黄”的老难题。


其实,这个难题在样板戏中已经漂亮地解决了,比如《红灯记.说家史》中祖孙轮唱和《智取威虎山》中常宝与杨子荣轮唱时,都以大嗓唱二黄、小嗓唱反二黄方式应对,效果极好。而大作曲家朱绍玉先生显然不屑于使用前人的老套路,宁肯独辟险境,生编硬造出一种史无前例的 “板式”来楞让周瑜唱,结果踩上了西瓜皮,弄得非驴非马,简直连京歌都不像。据他说,他是将昆曲《皂罗袍》的旋律和京剧揉在一起弄成的,这种“转基因”式的创新,前辈倒有成功的先例,如李慕良先生将汉调基因引入二黄成为《我魏绛》、将徽调基因引入《白蛇传.合钵》成为《亲儿的脸》,都非常精采。推究根由,徽、汉二调是京剧的祖先,本来就存在许多与京剧相同的音乐基因,故极易契合;而昆曲连板腔体都不是,它的唱腔与京剧几乎南辕北辙,勉强匹配,才把《赤壁》周瑜的唱腔弄成了“狮虎兽”,真正非驴非马,听上去简直是云里金刚,莫明其妙,以愚意:只能叫“西瓜皮板”。这种“西瓜皮板”,在小乔的唱段中也有显现,不赘述。

“西瓜皮板”式的“创新”唱腔,其实是京剧新编戏的癌瘤,也是京剧走向灭亡的勾魂幡,它只能满足外行官员及所谓的文化精英的求新欲,却拒广大戏迷于千里之外,戏迷听起来先是懵懂,继而反感,更遑论追摹学唱!一旦这类唱腔设计铺天盖地了,也就可以为京剧开病危通知书了。

可悲地是:这一癌变目前正在新编京剧中急剧扩散!


朱绍玉先生号称“京剧作曲第一人”,据说由他谱曲的戏己多达百余出。我孤陋寡闻,不知他创作的上千段的唱段中,可有一个唱段己在戏迷票友中风行?若无有,岂不都成了“一次性消费品”?


演给外国人看的 旅游“京剧” 赤壁

不能否认《赤壁》是一次成功的尝试。它的成功,除了优秀的剧本、导演、舞美诸多因素外,主要归功于聪明的策划。它利用国家大剧院是旅游热点的优势,参照百老汇运作模式,以超大投入,在超大舞台上营造出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气势恢宏、美轮美奂大气象,招惹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。朱绍玉的京歌化的唱腔设计也确实与之般配,但请注意:《赤壁》只是特殊的孤例,它不可移植、复制,与正常的京剧演出完全是两回事,它只能在国家大剧院演,而中国只有一个国家大剧院。


京剧要这么看…………

梅兰芳的新戏

旧戏新谈:剧评家

京胡:京胡的简介

梨园往事:马连良“急救”张君秋

尚小云的新戏

旧戏新谈:京白

京胡:京胡的构造

京剧版《难忘今宵》,别有一番韵味!

京胡:京胡的种类

旧戏新谈:叫好

程砚秋的新戏

《早安京剧》系列公众号,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……

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《早安京剧》系列公众号

旗舰号  中国京剧晨报《早安京剧》

午间版 《京剧连载》

晚间版 《京剧苑》

副刊 《京剧名家名段欣赏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